七日町通歷史




推薦點

城市的榮枯,七日町通的歷史和現代的繁華是如何找回來的?

七日町通是從「大町十字路口」向西到「七日町站」的道路。
附近的「神明通」向南(地圖上的下側)前進,是鶴城(會津若松)的道路。

七日町通りの位置関係

街道的重要據點
大町四つ角付近に建てられている石碑の表面と裏面。表面には「會津商人司簗田家屋敷跡 會津松平一三代 松平保定書」、裏面には説明が記されている。 大町在十字路口附近建造的石碑的正麵和背麵。正麵是「會津津市商人司柳田家宅邸遺跡會津津市松平一三代松平保定書」,背麵記載著說明。
在迄今為止的歷史中,七日町通的大町十字路口是通往其他國家的道路的出入口,也就是成為基點的地方。
會津五街道也被稱為會津五街道,著白河街道(從若松通過米澤南岸到白河的路線)、日光市下野街道(通過日光市去江戶的最短路線)、米澤街道(去山形縣方向的路線)、越後街道(去新潟方向的路線)、二本松街道(從若松經過豬苗代北岸或南岸去二本松的路線),是人馬和物資的重要通道的基點。

豬苗代湖 另外,因為大町十字路口的人流很多,所以也被作為高札場(為了讓藩主和代官等的命令能夠傳達到領地內,在牌子和紙上寫著的地方)使用,被稱為"大町札之辻"。因為是更重要的根據地,所以在東南角有梁田家,在東北角有倉田家的檢斷(總管警察和裁判的職務)宅邸。

現在,在大町十字路口附近建立了「會津津市商家司柳田家宅邸遺跡」的石碑,記錄了其歷史。

此地,會津若松市大町四角舊大町堅丁一番地,是文禄1年西歷一五九三蒲生氏鄉公修築城郭,建設會津町時,因其協力之功,賜予會津商人司檢裁第一的柳田家的,現在的大町一丁目福島相互銀行會津支店的大部分,薩摩屋酒店的一部分,緊接著是東邦銀行會津支店和會津町中合的一部分之外,舊大町一之町二六番地現在的中央一丁目荒井書店和富士銀行的大半部分包括在內的廣闊地區。
城下 柳田家第七十九代左京亮盛胤,隨葦名直盛公來到黑川(若松),至德元年奉甲子(1384)公之命來到京都,從足利義滿那裏得到了掌管商貿的禦朱印,製定了各種商法。
延續至今的十日市的創設也是其中之一,被稱為柳田市,並被賦予民間的司法行政徵稅、發放包括武士道在內的通行郵票等權限。
這一年,他還請來了大坂住吉大社的禦分靈,供奉在現在的材木町,600年柳田家的商販司和檢裁第一任一直由領主擔任,一直到明治時代的廢藩置縣。 檢斷創建於豐臣秀吉公桃山時代,自氏鄉公以來一直是藩主任命的町方官員。大竹英三書

若松城下絵図に描かれた大町四つ角付近 江戶末期大須賀清光 ※1 所畫的若松城下地圖的一部分。大町十字路口附近的樣子。
高札場夾在梁田家和倉田家的宅邸之間。在十日市參拜的田中稻荷的位置也可以知道。現在的七日町通的東端也被認為是大町十字路口。

※1 大須賀清光。1809年4月-明治8年(1878年)6月17日。
江戶時代後期活躍的街道畫師。是富有的商人,熱愛會津,留下了很多以會津為題材的鄉土作品。

新年活動和七日町名字的由來
現在の田中稲荷神社。 現在的田中稻荷神社。
當時,迎來正月十日的凌晨,裝扮成翁的人物從倉田家的屋頂向街上穿著兜襠布的男性們扔下草袋,分成上町和市井街區的男性們互相拉草袋占卜當年的米價,舉行這樣的活動。 這個活動被稱為引草袋,據說上町勝利的話當年的米價就會上漲,市井街區勝利的話當年的米價就會下跌。
在那之後,第一個集市"十日市"開幕了。在十日市,參拜被稱為"市神"的稻荷神社(會津若松市大町1-1-5),購買生活所需的各種物品,並以此作為購買稻米的傳統活動。

十日市の俵引 這是在那一年的初市初(正月十日)舉行的"俵引"活動。人們站在倉田家的屋頂上,可以看到草袋在雪地上翻滾的痕跡。
大道的正中間畫著大町札之辻的高札場。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會津的活動


以這個十日市為代表,各町在每月的不同日子舉辦集市。
七日町附近因為每月7日舉辦集市,所以那個地區被稱為"七日町"。
之後,在會津藩領內的各地舉辦了六齋市(六齋是基於佛教思想的一個月有6天的齋日。因為是那個日子,所以每月舉辦6次的定期集市被稱為六齋市),在七日町舉辦的集市也變成了六齋市。在這樣的七日町舉辦並監督集市的是商人司檢裁職的柳田家。
在正保1年(1644年),也就是保科正之作為藩主進入會津的第二年,七日町和博勞町一起被指定為傳馬町(經營當時的馬匹運輸工具)。在宝永4年(1707年)有一個"馬指",負責安排人和馬。

資料复原的七日町 關於七日町的資料留下了幾個,把這些綜合起來就可以复原當時的街道。
關於七日町的資料 關於七日町的街道的資料,現在留下的主要資料如下。

•新編會津風土記享和3年(1803年)開始文化6年(1809年)
•若松風俗簿文化4年(1807年)
•地籍簿地籍圖丈量簿1874·8年左右(1873年·1874年)開始明治13年左右(1880年)
•宅邸名錄若松後町組分明治3年(1870年)
•宅邸簿岩代國若松明治3年(1870年)
•後町組分戶籍岩代國若松明治3年(1870年)
•奉公人名錄岩代國若松後町組明治3年(1870年)

《新編會津風土記》是從享和3年(1803年)到文化6年(1809年)編撰的。
《會津風土記》是以會津藩主保科正之的名義,在寛文6年(1666年)完成的,而《新編會津風土記》則是作為補充信息而完成的新編。
在"新編會津風土記19卷若松的5平民區"中關於七日町通是這樣寫的。

七日町

北邊的街道,從大町札辻向西通往越後出羽北小路町 兩國間四穀客棧多長七町十六間寬四間屋敷149軒西麵連著小黒川份民宅的七日町二十軒和雲長一町一二間寬三間餘屋敷
(即小黒川地區) 從松戶町末開始八町一間高久組高瀨村有界
還有從這個町末開始有通往北小路町的小路

【新編會津風土記19卷若松的5平民區】

新編会津風土記19巻 若松の5 下町 七日町通り 北小路町的北邊,從大町札辻(現在的大町十字路口)向西的道路,是通向越後出羽(現在的新瀉縣和山形縣)的道路。
旅籠屋(現在的旅館和酒店)很多。
長:7町16間(1間1.8米,1町60間,約109米,因此7町16間約792米)
寬:4間(約7.2米)
家的數量有149家。
西連著小黒川分(地區名)的民宅被稱為七日町四穀。長1町12間(約130米)家的數量有20家。
町的邊緣到8町1間(874米)的距離有高久組高瀨村(地區名)
還有從町的邊緣到北小路町的小路。



另外,「文化風俗簿」中也記載著文化年間(1804年~1818年)的七日町的樣子。
若松

七日町家數149家的地方。
但商家居住。在各國通道的城鎮,有客棧等。從東大町木戶到西之町末木戶364間半。

【若松風俗帳】

地圖上的測量 七日町相關資料之一的《地籍帳、地籍圖、丈量帳》是土地稅修改時製作的。

明治6年(1873年)進行了地籍修改(承認私有土地擁有權,開始用現金繳稅),同時製作了明確土地所有界限的地籍圖。當時的土地稅修改時,包括七日町在內的若松町(現在的會津若松市)向縣裏提交了測量帳7冊、地籍圖8冊、丈量帳4冊。可以認為這些實地調查是從1874年·8年左右(1873年·1874年)到明治13年左右(1880年)進行的。

土地稅 關於七日町通也製作了地籍圖,通過那個可以了解當時各戶的邊界和七日町通的概要。
而且因為七日町避免了戊辰戰爭時的燒毀,所以那之前的江戶時期的邊界就那樣被繼承了。也就是說通過明治的土地稅修改的地籍圖也可以推斷那之前的江戶時期的邊界。

七日町の木戸 大須賀清光在"若松城下繪圖"中描繪的七日町。大町十字路口和東西的木戶、阿彌陀寺等的位置的關系一目了然。

明治3年(1870年)前後七日町的編組是由35個節目、37個節目、38個節目、40個節目的一部分(七日町四穀)構成的。
從其中的37個節目、38個節目來看,可以看出"宅地名錄"和"地籍圖"是以相同的縮尺600/1標注的。也就是說,實際的1間(約1.82m)在圖上是以1分鐘(約3.03 mm)標注的。
七日町寬度和長度 以這些為基礎在圖上測量的話,從七日町通向各個方向延伸的道路寬度,《丈量帳》和《地籍圖》都是4間(約7.2m)或2間(約3.6m)。另一方麵,關於七日町通的寬度,《丈量帳》是4間(約7.2m),《地籍圖》是5間(約9.9m),可以看出有差異。

關於七日町通的長度(距離),有記錄顯示從西端的"西之町末木戶"到大町十字路口前的"東大町木戶"之間。
據《嘉永安政年間記憶備忘錄》記載,西之町末木戶位於阿彌陀寺的東部邊界附近。據《七日町諸內屋敷圖》和《地籍圖》記載,實際上阿彌陀寺的東鄰有被稱為番宅邸的惣町(町的各個組的上位組織)所擁有的土地,可以確認在那裏建造了番人小屋,這也成為了七日町木戶位於那個地方的証明。
以這些信息為基礎,在圖上測量從西之町末木戶到東大町木戶的距離,實際的距離為364間半(約663m)。這個距離與《若松風俗簿》上記載的"到町末木戶是三六四間半"的句子一致。

根據地籍圖記載,道路中央有一條3尺5寸(約1.05米)的護城河,從"西之町末木戶"前一直延伸到道路南麵,在七日町四穀的道路上形成了一條側溝。
被稱為七日町的範圍 當時,從"西之町末木戶"到"東大町木戶"之間被稱為"七日町"。從"西之町末木戶"向西的大街被稱為"七日町四穀"。
這些稱呼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是木戶和木戶之間被稱為"七日町通",還是包括木戶的外麵也被稱為"
",在各個時代都變得模糊不清了。七日町通
這些木戶的建築材料都是由會津藩提供的,而實際的木戶建設所需的人力則由各町自行負擔。
這樣設置的木戶,每天一到日落就被關閉,交通被切斷。另外,町內的通行在下午6點以後需要點亮燈籠。

江戶時期的繁華 七日町通是交通要道,是很多人往來的道路。
文化年4年(1807年)的《
風俗簿》中記載著"但商人居住候,在諸國通道的町有客棧店等",由此可見是位於交通要道的客棧、商人的町。若松七日町通 據弘化2年(1845年)的《旅籠株極帳》記載,會津若松城下的95家旅籠屋中有30家在七日町通。
根據明治1年(1868年)的"諸商行股人別調帳",七日町通的客棧有33家,長期以來一直很熱鬧。

從嘉永5年(1852年)的"七日町綠高名五幅對"這一若松的各種排名中也可以了解到會津若松的繁華。
根據那個,刊登了很多位於七日町的店鋪。

若松緑高名五幅対に掲載されている七日町の店 可以用圖像選擇放大。

01.筆:霜軒軒
02.染色紡織品:傳之丞
03.糕點:鶴屋
04.藥材:堺屋喜左衛門
•05.漆器批發店:白木屋喜左衛門澄屋儀助・深屋伊兵衛
06.喜世留(煙管):近江屋伊兵衛
07.陶產批發店(陶器):陶越後屋
08.油:大和屋甚八
09.小物件:山田屋正八
10.古玩道具:豐後屋與吉
11.宿屋:清水屋(清水屋旅館跡)・松川屋
12.煙草(煙・煙):梅宮屋
13.書林(書店):堺屋作左衛門
14.料理茶屋:藤平
15.流行二八(二月和八月麵):坂內屋・石川屋
16.煮食茶屋:山中屋・坂內屋

七日町木戶的暴動 在江戶時代,七日町的木戶也成為了歷史冲突的舞台。
會津(1749年)12月,發生了會津藩歷史上最大的農民暴動。
寛延2年 也就是所謂的寬延暴動,在現在的豬苗代起義的農民在周邊的村子聚集了人們,最後有20000人湧向七日町木戶。
暴動的原因據說是借的米的返還條件不好,盡管之前的作物一直欠收,但還是被課以重稅。

以木戶為界,一揆勢力和會津藩兵對峙,一揆勢力打敗了木戶,侵入了木戶內。那時,會津藩兵開槍,出現了很多死傷者。
由於會津藩兵的開火,一揆勢力一度後退。
但是,在七日町持續攻防的期間,一揆勢力從其他的城下口逼近城池。

由於事態發展到這種地步,會津藩方麵最終承諾免除一半的年租稅,並出借大米等,起義逐漸平息。
但是,實際上年租稅的半免除僅限於貧困者,而且還處死了起義的主謀。

江戶末期和明治時代的交通發展 隨著德川時代的結束,戊辰戰爭在會津留下了悲慘的痕跡。
戊辰戰爭的戰死者被允許埋葬的地方是阿彌陀寺等,七日町成為了動盪的歷史背景。

看了明治時代初拍攝的七日町通的照片,就能知道戊辰戰爭後的會津若松,包括作為交通要道而繁榮起來的七日町通,都還過著簡樸的生活。

明治時代初期の七日町通り 明治時代初的七日町通。從阿彌陀寺向東(東山溫泉方向)拍攝的。拍到了因廢佛毀釋運動而遷移的大佛(大佛的詳細請參照阿彌陀寺的網頁)。稻草葺的屋頂很多。
基於深度學習的著色

三島通庸的會津三方道路 明治時代也是會津的交通進一步發展的時代。

當時的福島縣令,也被稱為土木縣令的三島通庸修建了被稱為"會津三方道路"的干線道路。 正如"三方"這個詞所說,這是以會津若松的大町十字路口為起點,擴建新瀉方向(越後街道)、米澤方向(米澤街道)、日光方向(日光街道)的道路寬度的一項重大工程。
成為現在的國道的原形的會津三方道路,是從七日町通的基點的大町十字路口開始的。

明治15年(1882年)8月17日舉行開工儀式,明治17年(1884年)8月竣工,同年10月27日舉行開道儀式,為了紀念這條會津三道,明治19年(1886年)8月在大町十字路口建造了"會津三道碑"。新道

明治17年の会津新道碑 明治19年(1886年)8月建造的會津會津碑的拓本。保留在會津若松市立會津圖書館。
新道 撰文是南摩綱紀。
篆框是豬苗代湖畔宮垂仁親王(建造了皇族·的天鏡閣)。

有棲川 會津新道關於碑上記載的工程內容。
道路的長度
若松到櫪木縣邊界16裏30町餘(約68 km)
若松到新瀉縣邊界24裏餘(約96 km)
若松到山形縣邊界11裏餘(約44 km)

勞工總人數:825.340人
代演員的出資金額:216630日元
官的補助金額:160680日元

地稅保全額:10,000日元 捐贈額:75320日元
合計金額:462630日元

參考:明治小學教師和警察的初薪約為每月9日元,熟練的木匠和工廠技術人員的月薪約為每月20日元。


南摩綱紀(なんま つなのり)が環碧楼文鈔(かんぺきろうぶんしょう)の中に記した、会津新道碑の草稿 南摩綱紀在環碧樓文抄中所寫的會津新道碑草稿。
南摩綱紀既是會津藩士,也是明治時期的教育家。
國立國會圖書館數碼收藏


會津新道碑在哪裏?

現在,大町的十字路口只剩下一個小小的「若松市道路標記」,它還保留著曾經是街道基點的痕跡。
遺憾的是,同樣建在大町十字路口的「會津町石碑」現在已經沒有了。
因為會津大佛碑是銅製的,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供奉。同樣作為七日町通在大戰中被供奉的,有阿彌陀寺的新道

但是會津大佛碑的"台座"現在還保留著。它被移到七日町站前,作為"七日町站開設紀念碑"的台座而保存下來,可以感受到當時人們一直守護著它的心情。
看了現存的用混凝土加固的台座的寬度和厚度,就能想象到會津新道碑的大小。
(關於會津町石碑的去向,福島縣立博物館先生提供了信息。)

現存する会津新道碑の台座


三島通庸為了記錄會津三方道路這一宏大的土木工程的成果,委托菊池新學(天保3年(1832年)-大正4年(1915年),明治時代的攝影師。)拍攝了照片。
這些照片由福島縣整理,作為"福島縣下諸景照片會津方部土木工程之景"留存下來。

除了菊池新學之外,還委托高橋由一(文政11年(1828年)-明治27年(1894年),西洋畫家。)製作了風景畫,作為"福島縣道路風景畫帖"留存下來。
這個畫集描繪了包括會津三方道路在內的當時的福島縣內各地的道路沿邊的風景和大型工程的樣子。
高橋由一將描繪在石板上的淡彩畫轉印到絲綢上,用著彩(給繪畫和工藝品上色)的方法製作而成。將這樣描繪的53張畫粘貼在襯紙上作為折本的就是福島縣道路風景畫帖。

明治24年(1891年)距離蒲生氏鄉開始建設會津若松城下的文禄1年(1592年)有300年的歷史。
為了紀念這一點,當時的若松市作為開市300年的紀念,隆重舉行了300年祭。
大町十字路口建有紀念牌,街道的節日氣氛高漲。

明治24年 大町四つ角に建てられた若松開市300年記念碑 明治24年大町在十字路口建立的若松開市300年的紀念碑。看一下碑的下方,就可以看到道路中間有一條溝渠的樣子。屋簷下裝飾著慶祝的燈籠和鮮花。因為是稻草葺的屋頂,所以雖然街道很熱鬧,但可以想象當時的生活還很簡樸。

明治時代の大町四つ角付近 明治時代的大町十字路口附近。右手建築物的深處、隔著道路的另一側可以看到包圍著會津新道碑的柵欄。
左角的建築物是古川牛肉店。
基於深度學習的著色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若松市大町停車場通


明治時代の大町四つ角付近 以與上述照片相同的角度拍攝。也許是因為相機很少見,周圍的人都在關注。
通過深度學習進行著色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岩代會津若松市盛街大町堅町及二之堅之景


明治時代の七日町通り 鶏卵紙写真
明治末期的七日町通,鷄蛋紙照片(舊照片的技法)。若松市榮町的攝影師飯岡拍攝的。
會津若松市立會津圖書館藏會津若松市數碼檔案


到了明治30年時代,七日町通的客棧規模雖然擴大了,但是數量減少到了6家。
記錄顯示,6家客棧都是山樓(清水屋新吉)、菊壽樓(山內喜次)、關東屋(小荒井津奈)、枡屋(山口新吉)、美濃屋平次郎、內田屋。

在若松市內的11家包房店和日式餐廳店中,將近一半的店都在七日町通。
山田樓、萬喜樓、萬壽亭、鶴游亭、富貴亭、望岳樓這些店的名字都留下了記錄。
其中在山田樓召開會津自由黨結成的大聯誼會,也召開帝政黨的結成準備會等,也是與政黨相關的舞台。

也有會津三方道路的開通,隨著人和貨物的往來變得激烈,七日町通的道路也變得整備起來。
及其相關的運輸公司也開始營業,明治20年(1887年)12月"國內運輸公司"(前身是由舊定飛腳伙伴設立的陸運元公司,整個明治前期都受到政府大力保護的水陸運輸公司。現在的日本通運)的若松辦事處設在七日町198番地。
也是在這一時期,附近的城鎮和村莊之間的交通正式開始。到了明治33年(1900年),若松和會津坂下之間開通了客貨馬車,七日町成為若松的起點。由於馬車司機吹奏的喇叭聲而得名"戶手馬車",一直營業到大正15年(1926年,昭和1年)。

大正時代的發展 進入大正時代後,人們的生活中也產生了享受娛樂的餘裕。因為戲劇和活動照片等的文化也進入了會津,所以人們對那些狂熱。
七日町通的常光寺附近建成了常設的戲棚,在附近誕生了妓院,日本國陸軍聯隊駐扎在會津若松,七日町通作為會津第一的繁華街越來越熱鬧。
建造在現代也能讓我們賞心悅目的洋風建築建築物也是在這個時代。

明治22年 4月作為町製的若松町誕生後,會津若松最初向市製轉變是在明治31年(1898年)。25年後的大正12年(1923年),舉行了為期3天的慶祝市製25年的慶祝活動。
鶴城本丸舊址上舉辦了游園會,市民們乘著屋台和假想的隊伍在街上游行,來到游園會會場。

大正時代の七日町通り 大正時代的七日町通。從白木屋漆器店附近眺望大街西側。
左手邊可以看到的3層建築是清水屋旅館
通過深度學習的著色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若松市七日町通


金融機構相繼開設 這個時代開設了很多金融機構。
在此之前,在明治36年(1903年)開設了七日町郵政局(首任局長是當地的釀酒業林直八,將自家的一部分建成了郵政局),民間的金融機構也在七日町通開設了店鋪。

大正2年(1913年)6月,"勸業儲蓄株式會社"在七日町13番地成立。在大正10年(1921年),在現在的第二冢原吳服店西旁邊開設了"太宰貯藏銀行",在其旁邊開設了"郡山橋本銀行若松支行",還有兩家"農工銀行"開始營業。
大正11年(1922)12月1日,"郡山商行若松分行"開始營業。

這個時代也是全國性的小規模地方銀行林立的時代。
但是由於之後的銀行危機,那些昭和被淘汰了。之後"會津勸業無窮盡株式會社"(大東相互銀行的前身·現在的大東銀行)轉移到了七日町通,"大宰儲蓄銀行"更名為"福島縣儲蓄銀行",一直營業到和東邦銀行合並為止。"第四銀行若松支行"遷至"郡山橋本行若松支行"的舊址,之後又遷至現在的店鋪。

這樣,街道發展壯大的大正時代迎來了終結,時代向昭和轉移。

戰前昭和的街道 進入銀行後,七日町通的繁華還在持續。

昭和 當時的店鋪有以下店鋪的記錄。
•漆器業:高瀨喜左衛門・福西惣兵衛武藤新吉・山寺久吉・新城豬之吉
釀酒業:林平八郎・真船久平
海產品商:澀川善太郎・藤崎忠吉・關幸太郎
•其他:冢原吳服店第二冢原吳服店三原鐘表店・星德陶瓷器店

而且到了這個時代,汽車和卡車、摩托車等以發動機為動力的車輛增加,街道的氛圍也開始發生變化。

戦前の七日町通り ディープラーニングによる色付け 戰前七日町通的樣子。
右側前的可以看到大柱子的建築物,是現在還保留著的舊郡山橋本銀行若松支行(現在的瀧穀建設)。隔著倉庫深處可以看到現在還保留著的白木屋漆器店的建築物。
街上的行人穿著和服,反映了當時的時代。
基於深度學習的著色


昭和8年頃の七日町通り 昭和8年時的七日町通。左側新建了三原鐘表店,遠處還能看到卡車,交通量還很少,還很悠閑。
基於深度研究的著色


昭和の七日町通り 昭和的七日町通。可以看到街道傾斜的照片。現在這個地點也有步行就可以看到的傾斜。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會津津史跡飯盛山白虎隊名勝楓葉書原色八景


七日町通り 絵葉書
以黑白照片為基礎手工著色,通過膠版印刷發行的美術明信片。
店門前的旗幟的顏色、電線桿廣告牌、摩托車的三輪摩托的顏色等都可以了解。
右前方是白木屋漆器店,與現在的牆壁的顏色相同。隔著倉庫的第二冢原吳服店與現在的窗戶的形狀不同。
左側可以看到現在已成為舊址的清水屋旅館的建築物。電線桿上新懸掛著路燈。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若松市街


昭和12年(1937年)鋪設了七日町通的道路。
像這樣,雖然明治、大正、戰前的昭和時代發生了變化,但是七日町作為經濟和交通的中心地發揮了很大的功能。

戰後昭和和平成街的低迷和由此而來的复活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七日町通复興的腳步也變大了。 在昭和23年(1948年)新設了七日町站。在會津若松站和西若松站之間的短途區間新建七日町站,伴隨著巨大的困難,但由於當地居民的熱情而得以實現。

受昭和25年(1950年)實施的《國土綜合開發法》和韓國戰爭的影響,為了加速經濟而開發了只見川的電源,作為通往施工現場的交通出入口,七日町通顯得異常熱鬧。
(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只見川的電源開發)
( Nanukamachi.com Digital Archives:水力研究所奧只見13700 KW水車完成紀念芝浦電氣株式會社水車部)
但是,到了昭和30年(1955年)時代,隨著工程的完成,七日町通的繁華逐漸衰退。

而且,隨著時代變遷到昭和的复興和新的平成,交通狀況也發生了變化。
不僅限於七日町,人們的移動手段都轉移到了汽車上。而且,郊外的輔助道路的開通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人流發生了變化,七日町通變成了單純的道路,很多人只是開車經過。

昭和50年代の七日町通り 昭和50年代的七日町通。從七日町通和大和町大道的交叉點(37.499521,139.924246)附近向西側(七日町站方向)拍攝的照片。建築物的外觀等沒有統一,非常普通的商店街的氛圍。

昭和50年代の大町四つ角
昭和50年代的大町十字路口。向西側的七日町通方向拍攝。車的形狀讓人感受到時代的氣息。

從1990年到2000年左右,這條曾經人頭攢動的街道變成了一條冷清的街道,街上再也沒有行人了,商店也關門了。由於人口的減少和店主的老齡化等,空著的店鋪等也增加了,七日町的商店會被逼到要解散的程度。

為了打破這種狀況,恢复當時的繁華,七日町通街道協議會的會長澀川惠男先生(澀川問屋綜合設施董事)、副會長莊司裕先生、會津若松市議會議長目黑章三郎先生發起了挑戰。這三位先生將"街道人口的減少是無法阻止的,那麽就通過吸引游客來恢复繁華"的設想付諸於行動。
因此,將空著的店鋪改裝成了复古風格的設計和與街道融合的外觀。
另外,還提出了通過展示原本保留下來的古老建築物(除去近代建築物上安裝的外板和廣告牌),來有效利用原本的時代遺產。

並不是所有的過程都很順利。
要說服對之前的城鎮振興失敗感到疲倦的各家店鋪的店主,似乎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舊城區中心地帶的空洞化已成為不可避免的時代,很多人認為這不是徒勞的勞動。
但是,以某家店鋪的改裝為契機,被刊登在旅游指南上,同時游客也來了,形成了成功的典範。
另外,通過積極投入補助金,加速了店鋪的改裝和景觀的修整。

店鋪的改裝吸引了眾多游客,同時也實現了街道象徵性存在的七日町站的改裝。 之前作為無人車站而荒廢的七日町站被改裝,不僅是外觀,車站的直銷商店也入住了。 因此,車站也變成了人們聚集的地方。

国鉄時代の七日町駅 日本國鐵時代的七日町站的樣子。1983年8月拍攝。"NANUKAMACHI"的大看板令人印象深刻。


除了像這樣聚集了很多人的店鋪增加之外,還會定期舉辦活動。 通過活動可以定期招攬客人,以活動為目的而來的游客也增加了。 而且不僅是國內,來自國外的游客也有增加的傾向。

最近,正在推進可以容納多名租戶的大型店鋪的改裝。 每一個都有效地利用了古老的商家的倉庫和建築物,在活用有價值的建築的同時,以符合時代的運營為目標。 而且,街道整體也將電線地下化等,正在推進顧及景觀的城市建設。

另一方麵,還有遺留的課題。 例如,有意見說因為感覺街道的自我主張少,所以這是七日町通的印象很淡薄。另外,因為現在也有幾家空閑的店鋪,所以如何有效利用也是一個課題。而且,七日町通也是從市中心通往郊外的現役道路,所以有必要進一步提高在街上步行的行人的安全。另外,游客用的免費停車設施少,冬季不能使用免費停車設施也是課題之一。

像這樣,各個時代的人們堅守下來的七日町通的繁華。
街道就像一個活生生的生物,總是在不斷的變化。為什麽不試著在七日町通漫步呢?

現代的七日町通再生之旅
平成5年(1993年)參加了在川越市召開的全國街道研討會。澀川氏、莊司氏、目黑氏3人對七日町通的建築物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遺留下來的洋房約10家,倉庫約50家,商家約20家。
平成6年(1994年)發起人23人組成的七日町街道協議會成立。被選定為國土交通部的街道設計推進事業並接受其資助。其結果是,至今為止未被關注的禦三階、東軍墓地、齋藤一之墓等歷史和觀光景點備受關注。
平成7年(1995年)七日町通分為3個區域(上區、中區、下區),與會津若松市籤訂了《景觀城市建設協定》。根據該協定,對於外觀工程可以使用一半的補助金,上限為700000日元。
平成8年(1996年)會津若松市修建的紅磚大道。
平成9年(1997年)福島縣和會津若松市購入廢棄的加油站舊址,修建成帶舞台的市民廣場。
平成14年(2002年)福島縣・七日町通街道協議會・JR東日本合作,將七日町候車廳改造成大正浪漫風格的西式建築。並設車站咖啡館。會津若松市修建了會津羅馬小路(七日町名牌館前道路)。由獲得城鎮管理機關認定的城市建設會津町,I-Base開業。
平成16年(2004年)受福島縣支援,以七日町街道協議會為主體修建了會津名牌館。
平成22年(2010年)獲得國土交通部城市景觀大獎美麗街道優秀獎。
令和1年(2019年)獲得國土交通部手工鄉土獎大獎部門。
令和3年(2021年)獲得福島縣第6屆福島產業獎特別獎。
令和5年(2023年)獲得福島縣第6屆福島產業獎特別獎。
令和5年(2023年)被認定為文部科學大臣、農林水產大臣、國土交通大臣認定的歷史風景區維護提高計劃,會津若松市七日町通(252號國道)的無電線桿化計劃包含在製定的"歷史街區、景觀相關政策"中。

本文介紹的資料一覽
•城市區名的由來:Uraga街的小型歷史舊城市區名·地名由來冊子出版部會編會津若松市教育委員會(1986年)
•福島縣立博物館調查報告書19福島縣立博物館(1989年)


你也想去這個地方參觀嗎?

阿彌陀寺

阿彌陀寺是在慶長8年(1603年)創建的寺院。 而且也是成為很多歷史舞台的寺廟。 由良然開設,當地的很多人合作的阿彌陀寺。 在戊辰戰爭時也成為了悲劇的發生地。

清水屋旅館遺跡

清水屋是曾經位於七日町通的旅館。 建築物是木造三層建築,從當時開始就是規格很高的旅館。 在歷史教科書上看到過名字的那些名人也在這裏住宿了。

七日町地藏菩薩

這裏曾經有一座名為"吉祥院"的大寺廟。 現在其正殿已不存在,只剩下地藏菩薩。 閉上眼睛,那雄偉的建築物就在那裏。

什麽是七日町通?   無現金   野澤民藝   可以進行高級搜索,也可以從畫麵右下方向聊天機器人提問。

[PR]
なぬかまち.com オリジナルトートバッグ
詳細はこち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