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光寺正殿是長8間(約14.5米),縱深10間(約18米)的大型建築物,主佛是阿彌陀如來,右側是虛空藏尊,後麵連著牌位堂。正殿2樓有書院,作為寺院建築是很罕見的2層建築的正殿。
常光寺和天海
常光寺是在慶雲3年(706年)作為律宗的寺院而建立的。之後變為真言宗,之後在元和9年(1623年)從會津高田(現在的福島県會津美裏町)出生的天海(安土桃山時代到江戶時期早期的天台宗的大僧正)那裏得到了証書,改宗為天台宗。
改宗時,一位名叫瑞龍院成秀的僧人對真言的教義表示懷疑,決定在比睿山接受天台宗的教義。由於同時受到比睿山南光坊天海的熏陶,常光寺成為比睿山南光坊的分寺。
從享和3年(1803年)到1809年編撰的《新編會津風土記》中,也記載了關於這些常光寺的信息。
境內東西56間半(約102.7米)南北50間(約91米)免去地
位於這個町的北頰的
山號被稱為松林山比睿山南光坊的分寺天台宗
開基的初詳(在舊事雜考中記載為永和4年(1378年)會津若松寺建)舊事雜考是指會津舊事雜考。後述。
凈光寺黑川
初是律宗成為後真言宗。元和年中成秀的僧人又成為台家,拜見僧正天海成為睿山的直末。因此成秀成為中興的
本尊彌陀客殿不安穩。因成秀護持的塑像而成為古物的
寶物
元三大師像--尊敬的法親王 ※1 捐贈長度1尺2寸(約45.6釐米)坐像
如意輪觀音像--行基 ※2據說是 作的長度2尺5寸5分(約96.9釐米)
不動像--日光山大樂院 ※3 捐贈長度1尺6寸5分(約62.6釐米)
僧正天海文書一封直末許可証的文書是左
會津黑川今號若松常光寺為大乘律近年混亂之間屬
舊規之由就訴訟用語山門直末自今以後彌以禦門流之
顯密相不可繼承不懈怠之旨宜令知者也
九癸亥年四月二十四日
元和
山門探題大僧正天海判
※1 尊敬法親王或守澄法親王。寛永11年(1634年)-延宝8年(1680年)。第一代輪王寺宮門跡(日光門跡)。東叡山(寬永寺)·日光山(輪王寺)貫主。天台座主。
※2 日本佛教僧人。(668年)-天平21年(749年)。
※3 日光東照宮大樂院。
會津舊事雜考是向井吉重在寛文12年(1672年)所寫的書籍,記錄了在會津發生的事情。在新編會津風土記中記載著以會津舊事雜考為基礎的信息。在國立公文書館數碼檔案館公開了。
常光寺的威容
常光寺曾有廣闊的用地,被稱為"四方護城河的常光寺"。四周被護城河包圍,占地1町步(約1公頃)。據說其庭院裏有築山,伽藍(伽藍寺的建築物)也很壯觀。作為証據,明治17年(1884年)的土地麵積測量圖上記載著常光寺的周圍有護城河。
地籍圖的常光寺。紅線表示道路,灰色的線表示水路。紅色的區域表示宅地,黃色的區域表示耕地。虛線表示與其他町的邊界,該町的地籍圖上也表示水路。
但是那個宏偉的建築物因為數次的火災而消失了。
天和1年(1681年)4月11日,石切工匠權右衛門到慶山工作後起火,延燒到附近一帶533戶,常光寺也因為那場火災燒毀了。
之後,在慶応3年(1866年)接收了羽黑山東光寺
※4 的正殿,作為舞台構造(主要用於寺院神社建築,用長柱子固定地板下,在其上麵建造建築物的建築樣式。懸空建築或懸崖構造)重建,明治16年(1883年)5月1日在若松發生大火,合計1500戶燒毀,重建的正殿也消失了。
因此,現在殘留的正殿是在昭和54年(1979年)擴建改建的建築物。
常光寺裏有記錄著會津地區佛教歷史的珍貴文獻「會津寺緣起」,還有野出蕉雨
※5 的屏風二雙和海東五兵衛
※6 的墓地,是一個可以傳達悠久歷史的地方。
※4
羽黑山東光寺。位於現在的東山溫泉的羽黑山神社(會津若松市東山町大字湯本字寺宅邸11)。
天平1年(729年),由高僧行基開創的羽黑山。之後,在明治時代的廢佛毀釋中寺院被廢棄,成為羽黑山湯上。
※5
野出蕉雨弘化4年(1847年),若松米代三丁出生的畫師。
會津藩士鹽田牛渚學習南宋畫。松平容保以京都守衛職的身份來到京都,野出蕉雨也來到京都。之後在戊辰戰爭參加了勢至堂之戰·守城戰。戊辰戰爭後被農業和法院僱用,住在現在的會津美裏町本鄉瀨戶町,開始指導陶瓷畫。
明治10年(1877年)前後開始正式的創作活動,於明治17年(1884年)來到東京,在長崎派的瀧和亭手下致力於創作。在被稱為近代日本畫的畫風登場之前,完成了獨特風格的野出蕉雨受到了很高的評價。
※6 海東五兵衛。據傳是會津漆器的漆器師或豪商。
常光寺在屢次失火後重建。照片是明治24年(1891年)3月重建的。現在的建築物是在昭和54年(1979年)擴建改建的,入口的屋頂部分還留有痕跡。
常光寺的虛空藏菩薩,作為加藤嘉明的守主佛放在其頭盔上。在松平家時代作為主佛被安置在鶴城內延壽寺的護摩院,歷代藩主都信仰。
根據傳說,松平容保遇到京都守衛職的時候,生病了,在他的夢中出現了虛空藏菩薩,得到了"請遷到七日町常光寺"的啟示。
文久3年(1863年)10月12日被轉移到常光寺,流傳著松平容保的病康复了的傳說。
基於深度研究的著色
很多人聚集的熱鬧
寛延2年(1749年)12月,發生了會津藩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其原因是盡管作物欠收,但年租稅卻很高。以這次起義為契機,會津藩開始獎勵各種農業以外的產業振興。
與此同時,保科正之在其領地內嚴禁的歌舞伎、凈琉璃語、獅子舞、會津萬歲(一邊跳舞一邊進行滑稽的對話)也被解禁。
根據記載了有關演出報道的《日暮延命物語》記載,天明7年(1787年)11月,江戶大相撲的鬼麵山(1826年-1871年第13代橫綱)·小野川一行在常光寺院內演出,大受好評。
在寛政3年(1791年),與常光寺相鄰的廣場上建造了「劇場人偶座」。2月27日免費向公眾開放,3月1日開始收取觀賞費用,舉行人偶竹田一座的演出。
在那之後,有名的演員森田勘彌出演了假名手本忠臣藏、線櫻寺町育、戀女房染分韁繩等節目,大獲成功。
當時的會津藩校日新館的學生們也來參觀劇場人偶座。
在那之後,盂蘭盆會舞、雜技棚屋、相撲、馬戲團等也很熱鬧,成為活躍城下的導火索,其他的城鎮也開始建設戲棚。
明治26年(1893年),冢原元吉(1878年)在這裏建設了"若松座"。
大正早期的《會津日報》報道說:"在大正3年首次在若松座上映活動照片,第二年更名為活動照片常設的若松館。"
座也被稱為"戲棚會津劇院",是七日町繁華街的常設戲棚,同時也是會津地區唯一的常設戲棚,聚集了眾多觀眾。若松若松
而且,根據當時相關人士的証言,"若松座有旋轉舞台,除了電影院外,還上演戲劇和凈琉璃等。在昭和14年的時候,劇場關門拆遷,開始經營寄宿業務。"
同時,在常光寺境內也建造了盂蘭盆會舞用的櫓。在現在的
清水屋會津桐下木屐的後麵,也建造了叫做一心亭的曲藝場。
之後,在明治時代中期,在七日町北邊的
磐見町建成了煙花巷。雖然現在是消失的煙花巷,但是那種氛圍現在也殘留在一部分建築物中。
以及明治41年(1908年)、會津若松常駐步兵第65聯隊後,有煙花巷和戲棚的常光寺附近也作為繁華街迎來了熱鬧的最盛期。
大正時代大約在初期拍攝的"戲棚若松劇場"的上梁儀式。從骨架上也可以想象到這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
若松座的宣傳用美術明信片。大正時代娛樂的進步之一是活動照片。若松在大正4年(1915年)開設了第一家常設活動照相館(榮樂座)。同年開設的是常光寺旁邊的若松座。
明治時代末期拍攝的七日町藝妓。
基於深度學習的著色和噪聲補償
在現代,被稱為"日市"的各町內供奉的神社和寺院、佛閣等的祭祀活動也會舉行,非常熱鬧。
在同一用地內,安放著被稱為Meguriai觀音的觀世音菩薩像。
根據傳說,在京都的宇治有一個以製茶為生的傳右衛門。
傳右衛門雖然有一個叫傳七的孩子,卻離開了家,他把自己變老為六十六部(修驗道僧),背著觀音菩薩像走遍了全國各地。
來到若松,到常光寺請人飲茶,味道和自己釀的一樣,給他沏茶的寺廟裏的修行僧就是傳七。
傳右衛門在與兒子相遇的常光寺安放並供奉了觀音菩薩像。
"我寧可求常之光,也不願求二世"
現代文:"與其逛寺廟神社,不如求常光寺(常之光)佛祖的慈悲。因為我寧可求今生和來世(或親子兩代)。"
與本文相關資料一覽
•新編會津風土記第19號田中玄宰(1893年-1901年) 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item/4287373
•會津舊事雜考向井吉重(-) https://www.digital.archives.go.jp/file/1231740
•看明治大正昭和的會津看上卷明治大正昭和的會津編輯委員會編(1986年) info:ndljp/pid/9643896
•城市區名的由來:Uraga街的迷你歷史舊城市區名·地名由來冊子出版部編(1986年) info:ndljp/pid/9643741